做爱视频

2025做爱视频 校庆学术报告系列讲座回顾|张红:镜像中的文明塑造——18世纪法国与俄国的相互建构

11月5日下午,做爱视频 新一期校庆学术报告系列讲座在普陀校区理科大楼A416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 “镜像中的文明塑造:18世纪法国与俄国的相互建构”,由做爱视频 俄罗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红博士主讲,做爱视频 副院长何明副研究员主持。

讲座伊始,何明老师即代表做爱视频向履新的张红老师表示祝贺并提出殷切期待,后由学生代表献花致意。现场还播放了张红老师的博士生导师、著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冯绍雷教授的寄语视频,令其深为惊喜与感动。

张红老师从延宕近四年的俄乌冲突与长期困扰俄罗斯的“东西方”身份问题切入,认为理解当下的关键,在于回到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高峰期与俄罗斯现代性建构的关键阶段。她援引恰达耶夫“我们既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的论断,指出俄罗斯的认同困境不仅源自其处于欧亚之间的地理夹置,更深植于自18世纪以来俄罗斯与拥有欧洲文化霸权地位的法国之间在文明上从“互为镜像”到“镜像碎裂”的历史过程。

在法国视角中,18世纪的俄国被塑造成启蒙思想的“北方试验场”。伏尔泰在《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中,将彼得一世描绘为跨越“野蛮-文明”边界的理性专制者,仿佛法国启蒙理念的域外化身。然而,这种描绘内含鲜明的文明等级观——俄国是“可教化的他者”,却难成为“真正的欧洲国家”。狄德罗1773年访俄的经历更揭示了启蒙理想在专制土壤中的落地困境:理念光芒与制度现实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张力。

对于法国的启蒙理念,18世纪的俄国的回应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强调主体性的选择性吸收。贵族社会以法语为荣,宫廷模仿法国礼仪、建设众多法式剧院,但其吸收具有鲜明的“工具性”和“选择性”。张红老师以叶卡捷琳娜二世与伏尔泰、狄德罗的通信为例,认为俄国统治者重在运用法国启蒙思想来提升其帝国形象,而非全盘接纳其制度内核。这种“引而不化”的策略一方面加速了俄国的欧洲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为日后俄国“西化派”与“斯拉夫派”的思想分裂埋下了伏笔。

张红老师总结道,18世纪的法俄关系呈现为一种“双向镜像互构”,而非单向的文化传播。法国通过塑造“北方的他者”以确立自我文明中心地位,而俄国则在模仿与拒斥的张力中探索自身主体性。她指出,这一“镜像逻辑”延续至今,在俄乌冲突与俄罗斯“转向东方”的战略中仍可见其影响。她进一步指出,法俄历史上的文明互动对当下中国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何在文明互鉴中凸显自身主体性,避免陷入‘镜像对立’的二元陷阱,是当代中国与世界所需共同面对的课题”。

互动环节中,师生围绕“互构关系的双向性”“文明发展的非线性特征”“俄罗斯文化的内在张力”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何明老师在总结致辞中指出,本次讲座融合思想史与国际关系视野,深入探索了法俄文明互动,这不仅拓展了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路径,也为理解当前文明交流与互鉴提供了历史纵深。

 

文稿|蒲杨阳
摄像|胡苏琳
编辑|吴宗晏

 

副研究员
About 张红
张红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